【学习十九大】十九大报告与青年:新时代,青年生活如何更美好

来源:雷竞技(RAYBET)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次数:666

来源:中青在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从初中背到大学的考点变了。”一些网友评价说,这一系列全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纸上,更会落在地上:“主要矛盾的转变将会推动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作重点的转变,意义重大。”

网友们的直观感受在受访学者解释的路线图中找到了坐标。就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所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和想象,提供了更多融入当地社会、就业生活和定居的条件,并且还需要更多创新来驱动。

“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共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论断令无数人为之一动。

此时距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过去36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经理聂辉华认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经济基础和经济总量上讲,我国已从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经济大国,面临的问题已从温饱问题变成财产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从物质条件的数量满足到追求品质,从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到追求更加充分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意味着,民众不仅仅关心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会更加关心环境污染、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治安、政府廉洁和国际地位等一系列公共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加充分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聂辉华说。

多名受访者分析,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包括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还有收入差距扩大、分配领域不公等一系列命题。

“城乡、地区、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不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各领域要继续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党公司党建教研部教授戴焰军说,比如农村的发展依然是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补上的短板。

随着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身处于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就有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有了新的使命。

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以前的主要矛盾已由上一代人完成,新的主要矛盾向青年发出了时代号召:“年轻人,这是你的活儿,这是这辈子要干的事儿,要投身于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

更公平的物质分配机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意味着青年一代有更大的社会阶层上升空间。

近几年,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扩中”是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关键,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要切实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夯实“扩中”的经济基础。要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调整优化为重要依托,以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改善提升为重要途径,以相关收入财产分配制度完善为直接手段,多管齐下,带动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年轻人将拥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输在娘胎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说。盘和林看到十九大报告关于缩小收入差距的阐述后,更关注如何解决贫穷的代际传递问题。这也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颇为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家庭收入的92%左右来源于劳动所得。盘和林认为,在初次分配方面,首先,国家要创造更多岗位、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业培训,其次要创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歧视”。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公平正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绝对的获得感,让他们今天的日子过得比昨天好、明天的日子比今天过得好,还要让他们产生相对的获得感,感觉到与国家和社会同进步、共发展,让公平正义遍及整个社会。”

再次分配机制同样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盘和林建议:“对富人多征税,对中等收入少征税,对低收入群体不征税、甚至进行补贴。”他还呼吁社会保障体系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了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在财产性收入方面,盘和林认为,国家要重视普惠性与公平性,“例如,避免‘房奴’以及房地产割裂社会分配”。

还有一些受访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比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这都是应该着重下力气的地方。

对此,文化学者裴钰提出,公共服务范围应充分扩大并提高质量,应补足公立教育、医疗和交通的公共服务短板,丰富政府规划和调控的政策工具,提高基层政府的管理效率。

更和谐的民生解决方案

在西南某省的乡村,村民赵明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对55岁的赵明来说,这不仅事关他自己的利益,也是他的儿女未来年迈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赵明算了一笔账:现在村民每年交100元养老保险,交够15年之后,60岁后就可以每月领五六十元,“但问题是,有的老人并不高寿,可能领不了几年”。再者,这笔钱到年老时还够不够用,也令一些村民担心。

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1022日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也提及这一点。他说,针对“老有所养”,目前有两块难啃的硬骨头,一个是怎样让所有人都能够参加养老保险,另一个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国家比较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非常大。”尹蔚民说,十九大报告已提出要尽快完成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明年就会迈出第一步,以实现互助共济。此外,国务院也决定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已接受8个省份、4000多亿元的运营委托,以使现在积累的养老基金能够保值增值。

提及民生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经理熊丙奇表示,城乡教育差距目前仍然很大,因为城乡教育均衡的内容其中也包含着均衡城乡发展的问题。

“(现在)有一个做法,我们认为很好,就是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供应费用。”熊丙奇说,按现在的要求,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人均供应费用是一致的,因此如今中央和各省都承担了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更有扶持。

供应费用当中又包括教师的待遇。“教师薪酬等其实占整个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熊丙奇说,这笔经费由地方财政保障,而县级财政的不同实力导致各地教师待遇不均,因为教师待遇不均,有些地方留不住教师,又进一步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

在他看来,未来5年,保证教师待遇应该更注重用省级财政统筹各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或者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事实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还有很多问题,包括农村学校的合理布局、办好乡村学校、解决城市大班额的问题,等等。

今天上午,我国教育、民政、就业、住房等国家部委负责人齐聚十九大新闻中心,共话民众追求美好生活路径中需要啃的“硬骨头”以及解决之道。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更正义的政策与法治环境

在任何国家,教育从来都是事关大多数国民的公共政策。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熊丙奇看来,异地高考的政策推进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总体上,异地高考解决了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具体的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促进高考教育公平。”熊丙奇告诉记者,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现实困难,尤其是在一些特大城市,比如有的地方要求有学籍,有的地方还要求有户籍,或者人才居住证外加连续的学籍,但在不同城市获得户籍的难易程度又不一样。有的城市名义上允许异地高考,却不允许报名本科院校。

多年以来,熊丙奇常在媒体上呼吁:不再根据户籍来报名,而是变成全国统一考试,员工在各地参加考试后再申请大学,大学再进行独立录取。此后,重点大学可参考研究生招生的方式,完全由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按照原有的高考户籍制度开放;高职高专可以申请入学,“我们可以通过全新的高考改革思路,来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30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他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老员工。

他还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现在正在打高中阶段普及攻坚战,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

正义的另一体现,则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此,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殿学的感受是,过去5年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纠正冤错案是政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王殿学曾作为代理律师参与福建许金龙案的平反,以及聂树斌案申请国家赔偿。王殿学说,梳理过去的重大冤假错案可以发现,申诉成功的平均需要17年,“许金龙案用时是23年,四代人接力申诉,律师也是接力申诉,媒体频繁报道,才终于申诉成功”。

王殿学发现,刑事案件申诉存在立案难、程序不够公开的问题。他注意到十九大报告提到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他表示最希望法院能做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同时也解决裁判的效率问题。

“冤错案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法治做好了,避免了冤错案,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避免对冤错案的恐惧,避免冤错案对自己、对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王殿学说。

更宜居的现代生态环境

年轻人生活更美好的领域,还拓展到生态环境上。

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论述,在科学文化学者张田勘看来,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认识,也是全人类形成的一种共识。

“千百年来,人们主要想解决的是共同富裕,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以后,人的目光会进一步扩展到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的问题。如果不能与生态共赢,就没有支撑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环境和空间。”他说。

张田勘注意到,很多生态问题都是由青年发现的。这些年轻人不仅能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还能积极行动,如保护鸟类、湿地,呼吁减排,参与大气污染的监测等。

“在新时代,生态的本质是人的心态,宜居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心态正能量。”文化学者裴钰关注到“宜居”这一概念。在他看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宜居”已非过去的奢华、高档、景观美等狭隘内涵,而是追求城市和乡村实现平衡与充分的发展。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张田勘说:“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在走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子,在强调发展和推进发展时忘记了保护环境,或者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没有比发展更多。”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十九大报告阐述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前所未有。

这将给年轻人生活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张田勘期待说,蓝天白云、绿水环绕、空气清新和鸟语花香,“这给人的不只是健康和愉悦,也不是一种映衬和补充,而是一种宜居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生态共存的良辰美景”。

“青年是生态保护的‘土著’,而非‘移民’,是身体力行者、传播者和先锋。”对于这一代年轻人在生态文明中的角色,张田勘的判断非常积极。